6月1日下午,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举办《中医药健康论坛》,聚焦“新中医”。中医促会新中医分会会长,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院长王自平以《新中医概论》为题发表演讲,提出了“新中医 - 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”的观点。
中医促会新中医分会会长,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院长 王自平
王自平首先分析当代主流中医的现状。他认为,继东汉张仲景以来,现行“主流中医”是“以药为主”的诊治体系。现行主流中医体系的疗效缺乏可重复性,尚未彻底从自身进一步完善,达到从根本上凸显具有解决健康难题的颠覆性疗效。“关键问题是还没有和现代科技结合。针刺要和解剖学结合,中药需要药理、药物动力学等知识,这样问题就很清楚了。否则,纵然用行政手段推动,还是解决不了中医复兴的窘境。”
关于中西医的差异与共性,王自平认为,二者的哲学基础和诊疗理念有差异,共性是都以解剖学为基础。由此,他提出“新中医 - 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”的观点。
所谓新中医诊疗体系,是以中医诊治理念(以激发人体自身修复和免疫能力)为引领,以解剖学为依据,融汇优化各种医学而重新构建的新的医学体系。不只建立在理论上的构想,而是已经具备一整套较成熟的临床实践方法。新中医整体诊疗理念和诊疗模式,包含了原有中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模式,对中西医进行跨学科、跨领域集成优化创新;不但是引领西医突破发展瓶颈的源动力,也使中医成为医学发展的前沿科学。
根据新中医的概念,王自平强调了五个回归。
一是回归以解剖学为依据的自然科学地位。“在至少两千年的传承中,中医只注重功能解剖学而缺失结构解剖学的境况,从而导致中医各种针刺术和手术学发展的缺失和传承断层。”
王自平认为,现代科技及医学的发展对人体解剖、生理、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,较过去数千年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,利用理化检查、超声、影像等检查结果作为依据,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断方法极大地延伸了中医四诊的广度和深度,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客观依据。这也是中医走向精准的必然要求。
二是回归《黄帝内经》“一针、二灸、三用药” 治疗优化原则。《黄帝内经》里提到针灸的疗效:“效之信,若风之吹云,明乎若见苍天。”这是古代中医所传“一针、二灸、三用药” 优化治疗原则的由来。
第三个是回归《黄帝内经》“杂合以治、各得其所宜”方法论。“杂合以治、各得其所宜”的大意,是上古大同社会的圣人,都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,因时因地因人各有所宜。因此,同样疾病采用不同方法皆可治愈。掌握了这些不同病因的具体情况,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治本方法。王自平强调了该方法论的重要性,要求摒弃中医各流派门户之见。
四是回归“一人而兼十三科”的诊疗模式。这个诊疗模式可以简单解释为从机体整体出发,同时诊治全身不同疾患,打破现代医学按人体功能、组织结构分科治病的诊疗模式。他举例,通过对人体的中医针刺等方法治疗,使遍布全身的筋膜中存在的未定向干细胞、巨噬细胞激活,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,以此来治愈各类不同的疾病,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辩证诊治观,说明中医治疗疾病不止单纯治疗局部。即不只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而应该是“头痛也医头,也医脚;脚痛也医脚,也医头”。
第五个是依据“筋膜解剖学”回归经络为联结的整体观。西医认为,筋膜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筋膜挛缩的话,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,而从中医角度来讲,就是“通——痛”。即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王自平认为筋膜通则经络通,经络通则病不生。中医利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就是疏通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,中医的针刺、按摩、灸法、药物等主要干预的是筋膜组织。
最后,王自平总结说:“我们应消除中西医的对立,创立新的医学体系。”新中医诊疗体系正是从筋膜解剖学入手,揭示了干预筋膜组织即中医经络与“五体”、脏腑间关系,证实了中医在整体观指导下,上病下治、前病后治等诊治经验和思想的科学性。揭示了灵活应用不同方法调治同一人体不同疾患的机制,回归“同病异治、异病同治”、“一人而兼十三科”的诊疗模式。打破了现代医学按人体功能、结构分科或中医分科分病的诊疗模式。